close
發表日期: 2005/12/25

 

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

我將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重複的讀了3.4遍,

這本書後來改編為電影"布拉格的春天", 上網搜尋時看到有關這本書的簡介:

"這部小說也是關於死亡的沈思—關於個人,也或許,關於古老的歐洲。"

讓我幾乎是用一種渴求的方式翻開書本,
希望能從這本書裡了解人類的情緒、生命的價值和靈魂的重量。

 

本書架構在捷克被俄羅斯侵略的歷史時空下,
透過矛盾性格的人物各自發展出的關係,與多元角度的反覆質疑來禪述生命中的輕與重、靈與肉。包含愛情、友情、親情、政治...

 

當存在與理念的二律背反、當天遣與特權、幸與不幸、高貴與卑賤相近的令人暈眩;
當善惡與是非的座標不再明確,甚至顛倒;當人類的存在受到根本質疑,我們才發現,
這世界沒有對與錯,只有輕與重。
然而,究竟什麼是輕?什麼是重?

 

我花了一段時間想要整理作者在本書裡不斷重複的思想,可是,我無法全部整理出來,
因為他提到的思想太多元化,太多角度,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想像空間,
無法用三言二語或幾個文字就可以表達清楚,他已經把這些思想濃縮在這個故事,這本書裡面了,
在不同年齡,隨著經歷增長,從他的書裡可以領悟更多不同的東西。

 



 

輕與重
作者在本書一開始就提到尼采"永劫回歸的幻念",試想有一天,
一切事物都將以我們已經經歷的樣貌重複搬演,生命的每一秒都得重複無數次,
我們是不是就會像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那樣,被釘在永恆之上?
而每一個動作都負荷著讓人不能承受的重責大任,永劫回歸變成最沉重的負擔。

 

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實現的形象。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面,
生命也就越寫實也越真實。相反的,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
會讓人的存在飛起,遠離地面,遠離人世的存在,變得只是似真非真,一切動作都變得自由自在,
卻又無足輕重。那麼,我們該選擇哪一個呢?重,還是輕?

 

托馬斯與特麗莎--愛情
在我們生命中的愛情是某種輕飄飄的東西,是某種沒有任何重量的東西,因為它不是必需的,
只有必需的東西才是重的,只有重的東西才有價值。這麼說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愛情了?

 

並不是。

 

書中的外科醫生托馬斯,他經歷了捷克被俄羅斯侵略這個仇恨的慶典,
但是他的妻子特麗沙的離開及特麗莎日常的夢境讓他感受到,地球可以因為炸彈爆炸而晃動,
捷克可以因為一個新的入侵者而日日遭受劫掠,一個地方的居民可以全部被帶到行刑隊前面,
要他承受這一切卻還比較容易;然而,僅僅是他妻子特麗莎的一個夢,
夢境裡的悲傷卻讓他無法承受。

 

那麼,他們兩人之間因為6個偶然的相遇,這種相遇是愛情嗎?這是托馬斯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他認為,他和特麗莎在一起,只是因為有人把特麗莎放在一個塗覆樹脂的籃子裡,
然後隨著河水流到他的床榻水岸,他收留了特麗莎,他們才會在一起,這是同情吧!他這麼想。
但是,他又理解到,如果特麗莎死了,他也活不下去。這是某種歇斯底里的反應嗎?
究竟是歇斯底里還是愛情,他也分不清楚。

 

托馬斯是一位花花公子,他一直尋找每個女性在身體裡那與眾不同的百萬分之一,
他迷戀著”肉慾情誼”,他認為只有不帶溫情的關係,任何一方都可以保留生命與自由的權利,
如此才能擁有快樂。一個確知自己不適合愛情的男人,
怎麼可能把自己的命運就交給這一個偶然相遇的女子?
關乎命運的重大決定卻建立在這麼偶然的愛情上。
那麼,愛情究竟是輕,或者是重?

 

特麗莎一直忍受托馬斯的不斷外遇,忍受他與情婦之間的露水姻緣,
忍受她和別的女人的身體在托馬斯眼裡是一樣的,她的哀傷投射於夢境裡,
她無法分辨托馬斯是否愛她。特麗莎之所以軟弱,是來自於她的母親,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
她一生都努力的在她自己的臉上看到她的靈魂,
她希望她的靈魂能夠出現在這個像極了她母親的身體之上,好讓她覺得,她的靈魂,
她的身體和她母親或者別的女人是不同的。

 

作者沒有寫出來托馬斯為何會愛上特麗莎,一個來自鄉下酒吧的女侍,但,我想,這就是原因吧。
托馬斯一直在尋找深藏在女性肉體裡那與眾不同的百萬分之一,
而特麗莎一直把她認為她最與眾不同的百萬分之一,也就是靈魂,出現於她的臉上。
特麗莎的靈魂登錄在托馬斯的詩情記憶之中,這一刻,愛情就開始了。

 

薩賓娜--背叛與媚俗

 

薩賓娜一位女性畫家,她的畫每一幅都訴說著一件事情:
兩個主題的同時相遇,兩個世界同時相遇,就像是雙重曝光的照片。
前面,永遠是一個完美的寫實主義世界,而在後頭,就像在撕裂的劇場背景布幕後面,
是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一些神秘或抽象的東西。
也就是說: ”前面,是明白易懂的謊言,後面,是無法理解的真相。 “
這句話讓我想到CSI犯罪現場葛瑞森常講的:”真相真能眼見為憑嗎?”

 

就是這種追尋未知真相的美吸引了薩賓娜,所以她一次次的離開,離開了她的家庭,
離開了她第一任的丈夫,離開了她的情人弗蘭莿,而最後,她也離開了她的祖國—捷克。
自從她離開了她的家庭,背叛了她的父親,她感覺到,生命開展在她面前,
宛如一條漫長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都吸引著她,像一樁壞事也像一場勝利。

 

雖然她一直在追尋未知,但是她還是留著她與她的過去的聯繫,一頂圓頂帽,過往時光的遺跡。

 

每個背叛的瞬間都讓她感到激動,一條新的道路就開展在她的眼前,
路的盡頭又是另一次背叛的冒險。但是,當旅程一但終結,會是什麼光景?
我們可以背叛親人,背叛愛情,背叛丈夫,背叛國家,
可是,沒了親人,沒了愛情,沒了丈夫,沒了國家,還有什麼可以背叛?
空無,這是她每一次背叛所指向的終點嗎?

 

薩賓娜討厭表面的虛浮,討厭把人類無法接受的一切事物排除在外,討厭媚俗。
但是,在她心裡卻常常響起一首濫情的歌,這首歌描述的是幸福的一家人。
不論我們如何輕蔑媚俗,媚俗始終是人類境況的一部分。

 

薩賓娜的悲劇不是重,而是輕。壓在她身上的不是一個重擔,而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弗蘭莿---偉大的進軍與現實的生活

弗蘭莿—一個大學教授,他和他的妻子維持了一段20年的婚姻,他謹守著忠誠。
他在他的妻子身上看到他孤單母親的影子。他不願意像他父親離開他母親一般,傷害他的妻子,
所以他願意對他的妻子卑躬屈膝。弗蘭莿他真實的生活在孤獨封閉的圖書館裡,
但他自己並不知道,他參加遊行、慶典、進軍,他以為這才是他真實的生命,其實,
這只是他的一場夢。


後來他遇上了薩賓娜,薩賓娜來自一個革命幻象早已枯竭的國家,
那裡保存著他對革命最嚮往的一切:生命以冒險、勇氣,以及死亡威脅的偉大尺度在那裡搬演。
薩賓娜的的身影之後隱隱浮現著祖國的痛苦悲劇,這讓她顯得更加美麗。
但他不曉得,薩賓娜因為討厭媚俗,早已經遠離了她的國家。
深深吸引弗蘭莿愛上薩賓娜的元素卻是薩賓娜不停逃離背叛的。
後來,他離開了他的妻子,他才發現,和他妻子相連的母親形象根本不曾存在在他妻子的身上。
他竟然誤解了20年。


當他背叛了他的妻子,和薩賓娜在一起時,薩賓娜卻又受到背叛的引誘,再一次的離開他。
但是薩賓娜的離開,卻沒有讓他失去對薩賓娜的思念,他對薩賓娜的崇拜更像宗教,而不是愛情。
弗蘭莿參加了一場拒絕越南侵略柬埔塞的偉大進軍,跟著專家、學者、醫生、明星到越南邊界,
他才發現,當一句嚴肅的口號被認真的貫徹執行,人們反而嗅到其中的荒謬與可笑,那麼,
像薩賓娜一樣選擇一種置身事外不認真的態度,反而才是唯一不可笑的嚴肅生活方式。


一直到他的生命結束之前,他開始懷疑自己,他根本不知道薩賓娜在想什麼。
這趟旅行讓他確信,現實不只是夢,它比夢重要的多了。


而弗蘭莿的喪禮,對他的妻子來說,反而才是她名副其實的婚禮,是她生命的加冕典禮,
是她一切苦難的報償。


卡列寧--溫柔而平靜的微笑


卡列寧---母親是聖伯納犬,父親是狼犬。主人是托馬斯與特麗莎。
卡列寧不同於人類,牠討厭變動。對一隻狗來說,時間不是沿著直線完成的,
時間的流動並不是一個向前延伸的運動,不會越走越遠,也不會從一個事物到下一個事物。
狗的時間做的是圓周運動,就像手錶的指針所指示的時間一樣,因為指針也不是往前奮進的,
它們都在錶面上轉著圈,日復一日,沿著相同的軌跡。


作者在書裡面提到,自從人類被逐出伊甸園,就失去了幸福。
人類的天遣,就是在直線前進的空無底下飛行。
在聖經裡描述的天堂樂園生活是在已知的事物裡繞著圈。這種生活的單調不是無聊,而是幸福。
只要人生活在鄉下,生活在大自然裡,被家禽家畜圍繞,被周而復始的四季環繞,
人總會保留一絲屬於天堂田園詩的光芒。只有動物可以讓人類回想自己曾與伊甸園的聯繫。
就像薩賓娜的圓頂帽,那是她與父親之間的聯繫。



所以,人類真正的道德試驗(這是最徹底的試驗,它的層次那麼深,所以我們都看不到),
是人與那些任人支配之物(也就是動物),兩者之間的關係。
而人最根本的失敗正是由此產生,這失敗是最根本的失敗,所有其他的失敗都是源自於此。


如果只是把動物當成會動的機械,那麼我們會把自己和伊甸園的聯繫給切斷,從此,
人在虛無的空間裡飛行時,就沒有東西可以把人拉住,或者是安慰人了。


回到本書的一開頭,作者提到:永劫回歸的幻念",試想有一天,
一切事物都將以我們已經經歷的樣貌重複搬演,生命的每一秒都得重複無數次,
我們是不是就會像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那樣,被釘在永恆之上?
然而,從一連串的故事我們卻發現,所有的人都在追尋一個真理,
而這個真理就是得到幸福的方法,就是簡單、重複。


托馬斯與特麗莎最後選擇了田園生活
薩賓娜不斷的展開新旅程後,離捷克越來越遠,到美國加州定居。
她喜歡美國,不過她只喜歡表面。
她不想埋在沒有她祖父,沒有她父親,沒有她叔叔的泥土裡。
歷經了背叛的旅程,歷經了空無,她最嚮往的卻是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弗蘭莿到越南參加了所謂的偉大的進軍,卻在越南遭受攻擊,
臨死前,他只想著他塵世中的情人,而不是他所謂"超脫塵世之愛"的薩賓娜,
他終於了解,他的現實生活遠比夢還重要。


在天堂樂園裡,幸福,就是不斷重複。
這也是卡列寧的生活,
也是卡列寧帶給牠主人的幸福,
也是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書摘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開始翻開這本書的前兩頁,就讓我忍不住閉上眼反覆思考他的文句。

 

米蘭‧昆德拉他的作品文字輕鬆,實質沉重;

文字隨意,實質精緻;文字通俗,實質深邃而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

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 昆德拉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這部小說從幾個簡單的主題出發,

但卻在結合了故事、夢境、反思、散文、詩歌、新近和古老歷史的變奏遊戲裡,

不斷地以音樂的色調變化豐富著這部小說。

在昆德拉的作品裡,沈重與輕盈或許從來不曾這樣結合過。

死亡在這裡有個雙重面貌︰夢一般的甜美憂傷與殘酷的黑色鬧劇。

因為這部小說也是關於死亡的沈思—關於個人,也或許,關於古老的歐洲。


 


這本小說其中蘊涵了哲學真理,


融入作者緩慢而唯美的文字裡,雖然我還沒有全部看完,


卻忍不住想為他書裡的美麗詞句留下註記,留待日後細細品嘗。


 


第一部 輕與重


p.008


永劫回歸的幻念:一旦消逝便不再回頭的生命,就如影子一般,沒有重量,預先死亡了,


無論生命是否殘酷,是否美麗,是否燦爛,這美麗、這殘酷、這燦爛都沒有任何意義。


 


p.010


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實現的形象。


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面,生命也就越寫實也越真實。


相反的,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會讓人的存在飛起,遠離地面,


遠離人世的存在,變得只是似真非真,一切動作都變得自由自在,卻又無足輕重。


 


p.013


突然間,他清楚的感覺到,如果她死了,他也活不下去。他將躺臥在她身邊,和她一同死去。


 


這不是愛情,是什麼呢?什麼東西會這樣跑出來讓人認識它的存在呢?


 


p.014


人永遠無法得知自己該去企求什麼,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既不能拿生命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改正什麼。


 


p.017


隱喻是一種危險的東西。我們不能拿隱喻鬧著玩。愛情有可能就誕生於一則隱喻。


 


p.028


同情(共同--感覺),就是可以跟別人一起體會別人的不幸,


而且也可以同他一起感受其他的感覺:歡樂、焦慮不安、快樂、痛苦。


於是這種同情,指稱的是情感上最高的想像力,也就是以心靈去感應情的藝術。


在感覺的等級裡,這種感覺是至高無上的。


 


p.40


歲月在回憶裡比他真正經歷的時候美麗。


 


p.042


即便是我們自己的痛苦,也比不上和別人一起感受的痛苦來得沉重,


比不上為了別人而痛苦、代替別人忍受痛苦來得沉重,更比不上經過想像而放大,


在千百個回聲裡延續盪漾的痛苦來得沉重。


 


p.045


沉重、必需、價值,是內在本質相連的三個概念:


只有必需的東西才是重的,只有重的東西才有價值。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背負著自己的命運,就像希臘神話裡的阿特拉斯,把天穹背負在肩上。


 


p.046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完全不可能透過實驗來驗證假設,


於是,人永遠也無法得知他聽憑感情行事究竟是對是錯。


 


p.047


我們生命中的愛情是某種輕飄飄的東西,是某種沒有任何重量的東西,


我們總是想像我們的愛情是愛情應該有的模樣。


沒有愛情,我們的生命也不再是我們的生命了。


 


第二部 靈與肉 


p.048


關乎命運的重大決定卻建立在這麼偶然的愛情上。


 


p.051


身體是個籠子,裡頭有個什麼東西在觀看、聆聽、恐懼、思考、驚訝;


除去了肉體,這個東西還在,那麼剩下的就是靈魂了。


 


p.059


面對包圍她的粗俗世界,她所能抵抗的武器其實只有一個;她從城裡圖書館借來的書;尤其是小說。


這些書帶給她一個想像的逃脫機會,把她從那不曾帶給她滿足的生命裡拉出來。


 


p.061


一個事件所倚賴的偶然越多,這事件不是就更重要而且意義也更深遠嗎?


只有偶然,才會像要告訴我們什麼事會那樣出現。


 


p.062


偶然有其魔力,必然性則沒有。


要讓一份戀情不讓人遺忘,種種的偶然必須從一開始就匯聚在這戀情裡,


宛如鳥兒聽棲在阿西西的聖方濟的肩上。


 


p.065


萌發中的愛情讓她對美的感受變敏銳了。


 


p.066


人類生命的構成就像是樂譜。


人,在美的感受力的導引下,把意外發生的事件變成即將寫進他生命樂譜上的一個動機。


他會再回到這個動機上,重複這個動機,修改這個動機,發展這個動機,


就像作曲家處理鳴奏曲的主題一樣。


 


人,不知不覺的,依循美的法則譜寫了生命,直至絕望最深沉的時刻。


 


p.074


夢不只是一種溝通(或許可以說是一種編成了密碼的溝通方式),也是一種美感的活動,


一種想像的遊戲,而這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夢證明了對於不曾存在的事物的想像與夢幻是人類最深層的需要。


 


p.080


前面,永遠是一個完美的寫實主義的世界,而在後頭,就像在撕裂的劇場背景布幕後面,


我們看到的是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一些神秘或抽象的東西。


前面,是明白易懂的謊言,後面,是無法理解的真相。


 


p.095


這是暈眩。一種暈頭轉向的感覺,一種無法遏止的想要跌落的慾望。


我可以說,暈眩,就是沉醉於自己的軟弱。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軟弱,不想反抗,還任由它去。


陶醉在自己的軟弱之中,想要變得更加軟弱,想要在眾目睽睽之下當街暈眩,


想要倒在地下,跌到比地下更低下之處。


 


p.097


偶然,這不是迷信,是一種美感,這美感突然讓她從不安之中解脫,讓她充滿一股新的慾望,


想要繼續生活。再一次,偶然的機遇之鳥齊聚在她的肩頭。


她眼裡含著淚水,傾聽著身邊的呼吸聲,感到無邊的幸福。


 


第三部 誤解的詞


p.101


愛情,對他來說是想把自己完全的交付出去,任由別人擺佈的一種慾望。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交托給別人,就像自動出來投降的士兵那樣,那麼他得先放下他所有的武器。


然而,看到自己毫無抵禦能力的時候,他卻又不由得的問起自己,何時還會遭受打擊?


所以我可以說,對弗蘭茨而言,愛情,是持續不斷的等待打擊。


 


p.107


 人們還年輕的時候,生命的樂譜才在前面的幾個小節,還可以一起譜寫這份樂譜,


一起改變其中的動機,可是,如果人們再年紀大一點的時候才相遇,


他們的生命樂譜多少都已經完成了,每個字、每個物品,在每個人的樂譜上都意謂著不同的東西。


 


p.109


一件事如果不是選擇所造成的結果,我們就不能當它是功績,也不能當它是失敗。


面對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狀態,一定得找到一種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它。


 


p.111 忠誠與背叛


忠誠使眾多生命連為一體,如果沒有忠誠,生命將散落成千萬片轉瞬即逝的印象。


 


背叛,是人想出來最可惡的東西。


可背叛究竟是什麼?背叛,就是走出行伍。背叛,就是走出行伍並且走向未知。


還有什麼可以比走向未知更美。


 


p.112


第一次的背叛是無從彌補的,它喚來的是一連串背叛的連鎖反應,


每一次的背叛都使我們離背叛的起點越來越遠。


 


p.113


藝術最接近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美,這種美被理解為沉醉。


 


p.114


他想要一段無邊無際的音樂,一些絕對的噪音,一些美好而歡樂的吵鬧聲,


可以將一切都覆蓋、淹沒、窒息,讓話語帶來的痛苦、虛浮和空洞都沉沒下去。


 


p.122


非刻意的美。也可以說是:錯誤的美。在美從世界上完全消失之前,它還會存在片刻,


但它是因為錯誤而存在。


 


p,142


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裡留下了金光燦爛的足跡,沒人能奪走這神奇的足跡。


 


p.145


背叛的瞬間都讓她感到激動,感到滿心歡喜,因為她想到一條新的道路就展開在她眼前,


路的盡頭又是一次背叛的冒險。可是旅程一但終結,會是什麼光景?


 


這空無,會不會就是她每一次背叛所指向的終點?


 


第四部 靈與肉


p.156


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就是一道柵欄,柵欄之後再無道路。


換句話說:正是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標誌了人類可能性的極限,畫出了我們存在的邊界。


 


p.186


愛情發生的時刻就像這樣:女人無法抵擋那聲音--呼喚著她那受到驚嚇的靈魂;


男人無法抵擋那女人--她的靈魂殷切期盼著他的聲音。


 


p.192


要逃避痛苦,人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遁入未來。


在時光的路徑上,人們想像了一條線,越過這條線,當下的痛苦就不存在了。


 


p.201


水流會讓人平靜,撫平痛苦。河水一個世紀又流過一個世紀,人間事就在河岸上不斷發生,


發生之後,第二天就被遺忘,而河水依然滔滔流過,流過他們轉瞬即逝的城市。


 


第五部 輕與重


p.224


把他帶進醫生這一行的,不是偶然也不是理性的計算,而是內心深層的慾望。


如果有什麼方法把人的存在分類,那肯定是根據這些深層的慾望,


這些慾望引領人們走向他們一生都在從事的的某種活動。


 


p.242


大腦裡頭似乎有一塊極奇特殊的區域,我們可以稱之為"詩情記憶",


這塊記憶紀錄著所有讓我們著迷,讓我們感動,賦予我們生命美感的事物。


 


p.243


愛情就是從一則隱喻開始的。換句話說:當一個女人用一句話把她登錄在我們的詩情記憶之中,


這一刻,愛情就開始了。


 


p.255


把一隻被活埋的烏鴉挖出來,比起寄請願書給總統重要多了。


他一點也不確定他這樣做對不對,可是他很確定他做了他想做的事。


 


p.258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永遠無法檢證哪一個決定是好的,哪一個決定是壞的,


因為在所有的處境裡,決定的機會都只有一次。 


 


p.259


波西米亞的的歷史和歐洲的歷史是人類注定無經驗的畫筆所畫出來的兩張草圖。


歷史一如個人的生命那麼輕,輕如鴻毛,如浮塵,如朝生暮死的蜉蝣。


 


p.264


地球可以因為炸彈爆炸而晃動,捷克可以因為一個新的入侵者而日日遭受劫掠,


一個地方的居民可以全部被帶到行刑隊前面,要他承受這一切還比較容易;


然而,僅僅是特麗莎的一個夢,夢境裡的悲傷卻讓他無法承受。


 


p.266


這世界如此醜陋,沒有人願意從死裡復活。


 


p.277


柏拉圖<會飲篇>裡著名的神話:從前,人類是雌雄同體的,上帝把人分成兩半,


兩個一半的人從此在世界各地漂泊遊蕩,尋找對方。


愛情,就是因我們失去的另一半而生的渴望。


 


第六部 偉大的進軍


p.286


媚俗將人類存在本質上無法接受的一切事物都排除在它的視野之外。


 


p.296


政治運動的基礎並不是合理的態度,而是一些表現、一些形象、一些話語、一些典型,


這些東西的整體構成了各式各樣的政治媚俗。


 


p.312


懲罰一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是一種野蠻的行為。


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p.319


在被遺忘之前,我們都將被化為媚俗。媚俗,是存在與遺忘之間的轉運站。


 


第七部 卡列寧的微笑


p.327


<聖經.創世紀>一開始就寫著,上帝創造了人,


要讓人統治天空的飛鳥、海裡的魚還有各式各樣的牲畜。


當然了,<創世紀>是人寫的,不是馬寫的,所以上帝不是真的要讓人來統治其他的生物,


這事可沒那麼確定。


 


p.329


在<創世紀>裡,上帝已經把治理一切動物的責任交付給人,


可是我們可以把這解釋成上帝只是把這樣的權利借給人。人不是這個星球的所有人,只是管理者。


有一天,人還是要為他管理的成果做出交代。


 


p.330


我們永遠無法確定,我們跟他人的關係有多大程度是出自我們的感情,


是出自我們的愛情或是與愛情無關的感情,是出自於我們的善心或是恨意。


也無法確定這些關係有多大程度是被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預先預定的。


人類真正的善只有對那些沒有任何力量的人,才能以極其純粹、極其自由的方式展現。


人類真正的道德試驗(這是最徹底的試驗,它的層次那麼深,所以我們都看不到),


是人與那些任人支配之物(也就是動物),兩者之間的關係。


而人最根本的失敗正是由此產生,這失敗是最根本的失敗,所有其他的失敗都是源自於此。


 


p.331


尼采從義大利杜林市的一家旅館走出來。他看到身前有一匹馬,還有一位車夫正在鞭打一匹馬。


尼采向這匹馬走過去,他當著車夫的面,摟住馬的頸項放聲哭泣。


這事發生在1989年,尼采在此時也已遠離了人類。


換句話說:正是在此時此刻,他的精神病發作了。可是,依我的說法,正是這個時刻,


賦予了他手勢深刻的意義。尼采替迪卡爾來向馬兒請罪。


他的瘋狂(也就是他與人類的分離)始於他撲在馬兒身上哭泣的那一刻起。 


 


p.338


天堂樂園的生活並不像一條直線的路程,把我們帶到未知之地,那並不是一場冒險。


天堂樂園裡的生活是在已知的事物之間繞著圈。這種生活的單調不是無聊,而是幸福。


只要人生活在鄉下,生活在大自然裡,被家禽家畜圍繞,被周而復始的四季環繞,


人總會保留一絲屬於天堂田園詩的光芒。


 


p.339


人類的伴侶關係從創造之初就注定了男女之愛在本質上不如人與狗之間可能的愛,


這是一種無私的愛。


 


p.340


一切質疑愛情、測度愛情、試探愛情、檢視愛情的問題,說不定在愛情醞釀之際就已經把愛情毀了。


如果說我們有能力去愛,那或許是因為我們渴望被愛,


也就是說我們想從別人那裡得到某樣東西(愛情),


而不是無所求的來到別人身邊,只求那個人的存在。


 


沒有任何人可以把田園詩當作供品獻給別人。只有動物做得到,因為動物沒有被逐出伊甸園。


人與狗之間的愛是田園詩的情懷。


這種愛沒有衝突、沒有令人心碎的爭吵、沒有變化。


 


p.341


人類的時間不會走圓圈,而是直線前進。這正是人類得不到幸福的緣故,因為幸福就是渴望重複。


 


p.342


卡列寧得到任何人類都無法享有的特權:死神以牠所愛的人為外貌,來到牠的身邊。


 


p.348


恐懼是一種衝擊,是全然盲目的一個瞬間。


在恐懼之中找不到任何屬於美的形跡。我們看到的只有即將到來的未知世界暴烈的強光。


相反的,悲傷卻必須以我們知道為前提。


恐懼的燈光黯淡了,我們會發現,世界籠罩在一片淡藍的柔光之中,萬事萬物從來不曾如此美麗。


 


恐懼窒息了一切其他的感情,一切其他的感覺。現在,她緊緊的靠在他的身上,害怕的情緒過去了,


她感覺到她的愛,她知道這是一份無界無限的愛。


 


p.352


人一旦做了決定,甚至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這決定就會有它自己的慣性。


一年一年過去,這決定也變得越來越難改變。


 


p.357


發現自己自由自在,沒有使命,那是最大的解脫啊。


 


這悲傷意謂著:我們到了最後一站。這幸福意謂著:我們待在一起。


悲傷是形式,幸福是內容。幸福填滿了悲傷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NG的B612小星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